服务热线: 18601671468  |  联系我们
 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千级洁净度制药行业口服固体制剂生产车间设计与装修

千级洁净度制药行业口服固体制剂生产车间设计与装修

2025/10/30

千级洁净度(对应《洁净厂房设计规范》GB 50073-2013 的 6 级洁净度)在制药行业口服固体制剂生产中,主要应用于高风险口服制剂的关键生产环节,如青霉素类、头孢类口服固体制剂的混合、制粒、压片(包衣)、胶囊填充等,要求每立方米空气中≥0.5μm 的微粒数≤35200 个,微生物控制标准为浮游菌≤10 个 /m³、沉降菌≤1 个 / 皿。设计与装修需严格遵循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(GMP 2010 版),围绕 “防交叉污染、控微粒滋生、保合规可追溯” 三大核心,从空间规划、系统配置、材料选用等维度精准实施。
一、车间空间设计:遵循 “功能分区 + 流程闭环” 原则
口服固体制剂生产流程涉及物料预处理、核心生产、内包材处理等多个环节,千级洁净区需与周边区域形成 “非洁净区→一般洁净区(十万级 / 万级)→千级洁净区” 的梯度布局,同时实现人流、物流、气流的完全分离,杜绝交叉污染风险。
1. 分区规划:明确功能边界与缓冲过渡
  • 核心生产区:千级洁净区仅覆盖口服固体制剂的高风险生产步骤,如致敏性药物(青霉素类)的混合、制粒,或需严格控制微粒的压片、胶囊填充环节,面积需根据设备尺寸与产能合理规划(通常 30-80㎡),区域内仅放置核心生产设备(如高速混合制粒机、旋转压片机、胶囊填充机),无多余闲置空间,减少微粒积聚载体。
  • 辅助过渡区:设置 “万级洁净缓冲区→千级洁净区” 的双重缓冲体系,缓冲区需包含人员更衣缓冲间(面积≥6㎡,满足 2-3 人同时更衣)、物品传递气闸室(容积≥0.5m³,配备紫外线消毒与压差监测)。若车间存在不同品种生产,需额外设置 “品种隔离缓冲区”,避免不同药品交叉污染(如青霉素类与普通口服制剂需物理隔离,缓冲区增设独立排风系统)。
  • 关联区域隔离:千级洁净区与相邻的万级区(如物料暂存区、内包材清洁区)采用实体墙分隔,墙面缝隙采用硅橡胶密封胶全密封;门窗为 304 不锈钢密闭式,窗户采用双层中空钢化玻璃(内层镀膜防结露,外层防爆),且不可开启,防止外界非洁净空气渗入。
2. 流程设计:规避交叉污染路径
  • 人流路径:非洁净区→一更(脱外衣、换拖鞋,配备衣柜与洗手池)→二更(穿洁净服、戴口罩 / 手套 / 发帽,配备空气吹淋装置)→万级缓冲区(手部消毒,使用 75% 乙醇喷雾)→千级洁净区;人员退出时需反向经过气闸室,洁净服需在二更区脱下并送至专用洁净服清洗间(万级洁净度),经高温灭菌(121℃、30 分钟)后再使用,不可带出洁净区。
  • 物流路径:原辅料(如原料药、辅料)需经 “外清区(去除外包装,用压缩空气吹扫表面)→万级洁净区(取样检测合格)→千级传递气闸室(紫外线消毒 30 分钟)→千级洁净区”;内包材(如铝塑泡罩膜、胶囊壳)需经 “内包材清洗间(万级,纯化水清洗)→烘干间(万级,热风循环烘干)→千级传递气闸室→千级洁净区”;生产废料(如废胶囊壳、不合格片剂)需经专用密封不锈钢容器,从千级区→气闸室→万级区→废物处理间,全程与洁净物料无交叉。
  • 气流路径:采用 “顶部送风→非单向流(乱流)→侧墙回风” 模式,送风均匀覆盖整个千级区,换气次数≥50 次 / 小时(确保微粒及时排出),回风口设置在侧墙下部(距地面 300mm),与设备距离≥0.8m,避免设备阻挡气流形成涡流;若区域内存在粉尘产生设备(如压片机),需在设备上方设置局部除尘装置(如移动式粉尘收集器,负压运行,过滤效率≥99.9%),防止粉尘扩散。
二、空气净化系统:构建 “高效过滤 + 精准控温湿” 体系
空气净化是千级洁净区的核心保障,需结合口服固体制剂生产特性(如粉尘较多、温湿度敏感),设计 “三级过滤 + 粉尘控制” 系统,同时精准调控温湿度,保障药品稳定性与生产安全性。
1. 过滤系统:三级过滤 + 粉尘预处理
  • 新风预处理:新风经 “初效过滤器(G4 级,过滤≥5μm 微粒,每 1 个月更换 1 次)→中效过滤器(F8 级,过滤≥1μm 微粒,每 3 个月更换 1 次)→表冷器 / 加热器(控温)→加湿器 / 除湿器(控湿)” 预处理,确保进入洁净系统的空气无大颗粒与极端温湿度,避免后续过滤器负荷过大。
  • 核心过滤:送风端设置 “亚高效过滤器(H10 级,过滤≥0.5μm 微粒)+ 高效空气过滤器(HEPA,H13 级,过滤≥0.3μm 微粒)”,HEPA 过滤器采用有隔板设计(便于更换),安装于吊顶的静压箱内,每台过滤器配备压差监测仪(初始压差 180Pa,当压差下降 20% 或上升 30% 时更换);若区域内粉尘浓度较高(如制粒环节),需在送风管道中增设 “粉尘预过滤器(F9 级)”,减少 HEPA 过滤器堵塞,延长使用寿命。
  • 回风处理:回风经侧墙回风口→中效过滤器(F8 级,防止回风携带的粉尘污染 HEPA)→风机→再次进入送风系统,回风率≥70%(降低能耗);排风需经 HEPA 过滤后排放(避免药品粉尘外泄污染环境),排风口设置在建筑外墙,远离新风入口(距离≥15m),若生产致敏性药物(如青霉素类),排风需额外增设活性炭吸附装置(吸附效率≥95%),防止药物粉尘扩散引发人员过敏。
2. 温湿度与压力控制:适配口服固体制剂生产需求
  • 参数设定:温度控制在 18-26℃(偏差 ±2℃),湿度控制在 45-65% RH(偏差 ±5%),避免温湿度波动导致药品吸潮(如片剂吸潮易软化)、结块(如辅料结块影响混合均匀度)或微生物滋生(湿度>65% 易滋生霉菌);若生产对湿度敏感的品种(如胶囊填充,湿度过高易导致胶囊壳变形),可将湿度控制在 40-50% RH。
  • 控制手段:采用 “变频空调机组 + 分区温湿度传感器”,每个千级区至少设置 2 个传感器(分别位于设备操作区与角落),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(DCS),当参数超标时自动报警并启动调节(如湿度偏高时开启除湿器,温度偏低时启动加热器);系统配备备用空调机组,确保主机组故障时无缝切换,避免洁净区环境参数波动。
  • 压力梯度:千级洁净区压力需高于相邻万级区 8-12Pa,万级区高于十万级区 5-8Pa,通过压差传感器(精度 ±1Pa)实时监测,压力差不足时自动调节风机频率(增加送风量),防止气流倒灌引入污染;若区域内存在粉尘设备,需将设备周边设置为微负压(相对于千级区压力差 - 3-5Pa),避免粉尘扩散至其他区域。
三、材料选用:满足 “耐粉尘 + 耐清洁 + 无微粒脱落” 要求
千级洁净区的墙面、地面、吊顶及设备材料需适应口服固体制剂生产中 “粉尘多、清洁频繁、需定期消毒” 的特性,杜绝微粒脱落、吸附粉尘或被药品污染,同时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与耐磨性。
1. 墙面与吊顶:防粉尘附着 + 易清洁
  • 墙面材料:优先选用彩钢板(岩棉芯材,防火等级 A 级),表面为环氧树脂涂层(粗糙度 Ra≤1.6μm,不易吸附粉尘),板材厚度≥50mm,拼接处采用企口式连接(缝隙≤0.5mm),缝隙用硅橡胶密封胶填充(耐老化,可耐受 75% 乙醇消毒);墙角、墙面与地面 / 吊顶交接处做 R≥50mm 的圆弧处理,彻底消除清洁死角,避免粉尘积聚;禁止使用瓷砖墙面(缝隙多,易藏粉尘)或普通乳胶漆(易脱落微粒)。
  • 吊顶材料:同墙面材质,采用彩钢板与轻钢龙骨固定,龙骨间距≤1200mm,确保吊顶承重能力(每平米承重≥80kg,满足 HEPA 过滤器、灯具、传感器安装需求);所有贯穿吊顶的管道(如送风管、电缆管)需采用密封套(氟橡胶材质,耐消毒)全密封,防止缝隙漏风或粉尘渗入;吊顶下方需设置防尘灯槽(避免粉尘堆积在灯具顶部),灯具为嵌入式 LED 洁净灯(亮度≥300lux,防眩光,可耐受清洁消毒)。
2. 地面材料:耐粉尘冲击 + 无缝易清洁
  • 首选材料:环氧树脂自流平地面(厚度≥2mm),采用无溶剂型环氧树脂(避免 VOC 释放污染药品),表面光滑(Ra≤0.8μm,不易吸附粉尘),无缝拼接(彻底消除缝隙藏尘);施工时需在基层铺设钢丝网(增强地面耐磨性,防止开裂),且地面坡度≤0.5‰,便于清洁时用纯化水冲洗排水(排水口设置在角落,配备不锈钢格栅与水封,防止异味反串)。
  • 特殊要求:若区域内存在重型设备(如高速混合制粒机,重量≥3 吨),需在地面基层增设钢筋混凝土垫层(厚度≥120mm,强度等级 C30),防止地面受压变形;地面需具备防静电性能(表面电阻 10⁶-10¹¹Ω),避免静电吸附粉尘或引燃易燃辅料(如乙醇溶液),可在环氧树脂中添加防静电剂实现防静电功能。
3. 设备与家具:防粉尘堆积 + 易消毒
  • 生产设备:与药品直接接触的部件(如混合机桨叶、压片机冲模)需采用 316L 不锈钢(耐腐蚀性强,不易被药品污染),表面抛光至 Ra≤0.8μm(减少粉尘附着);设备外壳为 304 不锈钢,无凹陷、缝隙或突出部件(如螺栓头需隐藏),便于清洁;设备与地面、墙面的间距≥500mm(侧面)、≥800mm(背面),留出清洁与维护通道;粉尘产生设备(如制粒机、胶囊填充机)需配备密闭式进料口与出料口(采用软连接,密封性能良好),防止粉尘外逸。
  • 辅助家具:仅设置必要的不锈钢操作台(厚度≥1.5mm,无抽屉、无柜门,表面光滑),台面与支架焊接固定(避免缝隙藏尘);配备不锈钢物料暂存架(层高≥300mm,与地面距离≥150mm),用于存放洁净物料,禁止使用木质、塑料家具(易吸附粉尘、脱落微粒);所有家具需通过 GMP 认证,可耐受 75% 乙醇、0.5% 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擦拭消毒,无腐蚀变形。
四、设施配置:聚焦 “粉尘控制 + 清洁消毒 + 合规追溯”
千级洁净区的辅助设施需结合口服固体制剂生产中的粉尘、清洁需求,配置 “粉尘收集、清洁消毒、监控追溯” 系统,确保生产环境合规且便于管理。
1. 粉尘控制设施:减少粉尘扩散与积聚
  • 局部除尘装置:在粉尘产生设备(如压片机、胶囊填充机)上方设置固定式除尘罩(罩口风速≥1.5m/s,确保粉尘被有效捕捉),连接中央除尘系统(负压运行,HEPA 过滤,过滤效率≥99.9%),粉尘收集后经密闭容器送至废物处理间,避免粉尘在洁净区扩散;若设备移动性较强(如小型混合机),配备移动式粉尘收集器(带 HEPA 过滤器,可灵活移动,噪音≤70dB)。
  • 地面清洁设施:配备无尘扫地机(采用超细纤维刷头,无微粒脱落,可吸水与粉尘)、不锈钢清洁推车(分层设计,上层放置清洁工具,下层放置消毒液),清洁工具(如抹布、拖把)采用超细纤维材质(不脱落纤维,吸附粉尘能力强),按区域专用(千级区工具不可用于其他区域),使用后经纯化水清洗、热风烘干(80℃,30 分钟)后存放于专用清洁工具柜(万级洁净度)。
2. 清洁消毒设施:保障环境无菌与药品安全
  • 清洁用水系统:千级洁净区清洁需采用纯化水(符合《中国药典》2020 版要求,电导率≤5.1μS/cm@25℃),纯化水管道采用 316L 不锈钢管(内壁抛光至 Ra≤0.4μm),管道连接采用焊接(避免螺纹连接藏污纳垢),并设置循环系统(循环流速≥1.5m/s,防止微生物滋生);配备感应式纯化水水龙头(避免手部接触污染),设置在操作台附近(距离≤2m),便于清洁操作。
  • 消毒设施:区域内配备紫外线消毒灯(波长 254nm,照射强度≥70μW/cm²,每 10㎡安装 1 盏,距离地面≤2.5m),用于每日生产结束后的环境消毒(照射时间≥30 分钟,仅在无人时使用);配备移动式过氧化氢喷雾消毒机(浓度 30%,雾化颗粒≤10μm),用于每周一次的深度消毒,可覆盖整个千级区,杀灭细菌芽孢(如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);人员手部消毒配备感应式乙醇喷雾器(75% 医用乙醇,置于更衣缓冲间与操作区入口),人员进入操作点前需消毒手部。
3. 监控与追溯设施:满足 GMP 合规要求
  • 环境监控设施:千级洁净区需安装在线微粒监测仪(每 100㎡布置 1 台,监测≥0.5μm、≥5μm 微粒,数据每 5 分钟记录一次)、在线浮游菌采样器(每 50㎡布置 1 台,采样流量 28.3L/min,每小时采样一次),数据实时传输至 DCS 系统,超标时自动报警并锁定区域;设置温湿度记录仪(精度 ±0.5℃/±3% RH),数据保存≥5 年,便于追溯。
  • 视频与数据追溯:安装高清摄像头(分辨率≥1080P,无死角覆盖生产操作区与物料传递区),录像保存≥30 天;所有生产设备(如混合机、压片机)需具备数据记录功能(如运行时间、转速、温度、压力),数据不可篡改,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追溯;人员进入需刷卡记录(含姓名、时间、操作区域),物料进出需填写《洁净区物料传递记录》,形成完整的人员与物料追溯链。
五、施工与验收:严格把控 “过程合规 + 结果达标”
千级洁净区的施工与验收需遵循 GMP 要求,结合口服固体制剂生产特性(如粉尘控制、清洁需求),全程受控,确保最终洁净度与生产环境达标。
1. 施工管控:避免施工污染与粉尘残留
  • 施工环境:施工前需对万级缓冲区及千级区进行预清洁(用压缩空气吹扫、无尘布蘸纯化水擦拭),并开启临时净化系统(初效 + 中效过滤);施工人员需穿临时洁净服(一次性无菌服),佩戴无尘手套与口罩,工具进入前需经紫外线消毒(30 分钟)或纯化水清洗,避免引入外源污染。
  • 关键工序控制:HEPA 过滤器安装前需对静压箱进行清洁(用无尘布蘸 75% 乙醇擦拭,确保无粉尘),安装时采用密封胶(硅橡胶材质,耐老化),安装后进行检漏测试(如气溶胶检漏,泄漏率≤0.01%);地面自流平施工需在湿度≤60%、温度≥15℃的环境下进行,采用一次性刮板,避免接缝,施工后养护≥7 天,确保地面无气泡、开裂;设备安装后需进行清洁消毒(用纯化水冲洗表面,75% 乙醇擦拭),并进行空运转测试(确保无粉尘泄漏)。
2. 验收标准:多维度验证 + 生产模拟
  • 洁净度验收:按《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》(GB 50591-2010),连续 3 天监测微粒(≥0.5μm、≥5μm)、浮游菌、沉降菌,每天监测 3 次(早、中、晚),所有数据需符合千级标准;同时进行气流组织测试(用烟雾发生器观察气流是否均匀,无涡流)与换气次数测试(采用风速仪测量送风口风速,计算换气次数≥50 次 / 小时)。
  • 生产模拟验证:采用 “空白物料模拟生产”(如用乳糖模拟原料药,进行混合、制粒、压片全流程),验证车间流程合理性与粉尘控制效果,模拟生产后

相关新闻

Copyright Right © 2024 杭州聚佰净净化工程有限公司  沪ICP备00000000号